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广州
性别:先生
最后登录:2011-10-28
http://orez.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8/10/06 | 08_10_05浅谈中国设计师对中国图形的认知
类别(#水池#)
|
评论
(2)
|
阅读(222)
|
发表于 09:01
08_10_05浅谈中国设计师对中国图形的认知 2008-10-05 21:09:25 来自: OREZ (广州) 我眼中的中国设计师对中国图形的认知--------- 答----------浅谈传统图案对中国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问者拟题 我个人暂时的认识,现在中国设计界内主要活跃的人用文化营养成分,分成几个阶段。 (年龄只作为参考值,因为不排除有天赋异品或者大器晚成的) 1,最老一辈设计师。如福娃的爸爸或者大学教授等等。过去也称为工艺美术家。年龄约50上。以下简称:老一代设计师。 2,文革后的一代,八十年代活跃的年轻人。可称为设计公司老板一代。年龄约一般在35岁上。以下简称:第一代设计师。 3,改革一代。九十年代后期网络时期兴起活跃一代,也可以称为第一代设计论坛的主要成分。年龄一般25上。以下简称:第二代设计师。 4,改革后一代。网络全盛时期的一代。新力军,刚工作或将要工作。现主要网络使用用途不局限设计资讯。年龄一般25下。新一代设计师。 笔者属于第三类。(注:本文写于2008年,具体人群就职状态可参考国内教育年限) 这样划分:主要是更具笔者对这几类型设计阶层的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设计因素而划分。和年龄特别是网络上说的XX后XX后没有太多关系。 分为一下几方面资料。1基本技能 2成长阶段的图形氛围 3工作时的行业氛围 4所呈现的对传统图形的认知和再展现。 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1社会上出版流通的设计产品 2网络上流通的个人作品 3笔者的认识设计师及前辈 4笔者自身体会。 这份不代表任何专业性或权威言论, 笔者也只尝试从一个平述的角度把自己的观点陈列出来, 抛砖引玉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同好探讨,大家共同提升。 1基本技能问题 老一代设计师: 过去中国还没有把设计师的行头独立分出来,所以会有工艺美术师笼统的叫法。所以这部分人大多是从事绘画出身的。基本功扎实,对图形细节的把控要求严格。对排版构图等和绘画相通的因素执着。但由于年龄较大,不容易接受新的设计形式,出品的东西会比较保守。 第一代设计师: 第一代意义上的设计师。功底也是普遍比较扎实。例如很多广告公司的前辈,老板等等。大部分能轻松的把一个分镜稿一小时拿下。一般在团队协作中不存在因表达手头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由于两者兼优,对于设计草稿到成品的过程中一般为高效和少失真。 第二代设计师: 经历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作为”祖国的花朵“求学心不足,同时接受的是新一代实验式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基本功底不如上“第一代设计师”,但基于“万恶微软”.得益于九十年代后期的电脑大潮流中,电脑技术一般较优。在手头表达能力方面有下降趋势。 新一代设计师: 手头能力方面两极分化严重。有很大部分也是因为“万恶微软”的原因,过于依赖电脑导致画草稿都画不好的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也有很多手绘牛人,但是这一部分人大多数会流向游戏和漫画业。不会称为设计界的主力。电脑技能放方面,得益鱼网络的普及,处于求学阶段就能很好的接触到很多软件方面的知识,并且网络上经过第二代设计师的沉淀,存在大量随手可得教学资源。电脑方面应该是几代设计师中最全面的. 2成长阶段的图形氛围 老一代设计师: 按年龄反推50年,社会整体图像偏向一致(很灰,单一),产品偏向苏联式的工业感,年龄再上一些的可以接触到解放前的部分传统形态的设计产物。具体细节由于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资料无从细说。 第一代设计师: 很红很专,有小人书,有电视机。写毛笔字,国画等等,对传统图形结合的观念较少,代表可能是黑板报的花边字体。 第二代设计师: 对传统图形比较含糊,社会上类型的设计产品比较少,没有太明确概念,有电视机,少量的日本漫画。电子游戏,甚至对三国演义的认识很多人来自于光荣公司。 新一代设计师: 社会上开始提出文化独立性,可以接触到很多出于外国设计者的中国图形产物。很多时候,在正式投入工作前便能产生较对传统图形和现代设计结合的思考。除了电视电子游戏等等媒体外,网络也作为一个最重要的设计信息来源。能够收纳到大量的动漫资源。 3工作时的行业氛围 这里解析一下为什么我会将氛围的阶段氛围两种,成长和工作。因为我觉得诸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很大,一旦形成后要改变非一朝一夕。并且,审美观这个问题对如何展现作者认为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影响至关重要。工作时的氛围这里略带过。 老一代设计师: 这一阶段设计师的工作大约是第一代设计师到第二代的成长期之间,而第二代设计师的成长阶段的好大部分产物还是出于这一阶段设计师。 第一代设计师: 刚刚开始在国外引入设计师这一行业概念,在国内属于刚起步。能接触到香港台湾方面的传统应用案例和大量的到国外的设计。对商业设计的认识也比较完整。这一阶段的设计师属于自学成才的人群。社会上的设计产物也较为崇洋。 第二代设计师: 商业设计已经较为成熟,国内陆续出现一些能和国际设计公司叫板的设计公司。一些大城市里面的商业设计已经脱离九十年代中期那种不中不西半天吊的状态。社会人文方面开始鼓吹传统文化的回归,设计界经过前一代的努力,开始真正关注传统现代的结合 。 新一代设计师: 近年,媒体、官方、学者大力鼓吹传统文化,正如国学热,汉服热,文化大省,文化遗产等等,可见一斑。这一代设计师都能较早的对这个问题产生思考,对于思考传统现代结合和发展有很大的裨益! ---------------------------------------------------------------- 4所呈现的对传统图形的认知和再展现。 这个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总结。 老一代设计师: 比较保守,过于偏重传统因素,结合因素把握的较弱。颜色和设计应用考虑上较为欠缺。较多会偏向有传统但没有应用的情形。 就是说:如果是需要画为主的东西很正,但是涉及到设计应用问题的设计就不够好。 第一代设计师: 相对平衡,发展中的状态。虽然在工作阶段已经能够接触到较为正确的设计观,对于设计应用的问题已经把握的较为好。但是由于成长阶段的图形缺失,在颜色和形式选用等等细节问题还不能达到主流的审美层次。 就是说:设计已经有模有样,但是审美细节上还需要思考。有点不中不西。 第二代设计师: 模式化。在成长阶段接受的图形渲染会比较多,对于两者的结合比较容易体会。但是对于设计应用和整体关系的思考不够深入,商业化进程的加剧,制作时间的减缩导致了模式化。 就是说:局限单纯的图形元素使用,摆排中国图形元素是一个典型代表。表面很东方实际很西方。 新一代设计师: 粗糙化。在此我不是贬低新一代的设计师。这个粗造化是一个现象反映。况且,这部分人群大部分未投身工作。经验比较浅。不够深入粗造化也是正常。 由于成长阶段信息爆炸。对于传统现代结合的问题会流于表面,被一些错误的咨询影响。除了摆排图形外,阵列式的复制图形也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问题。 就是说:迷失状态,做的东西不中不西。有待分解。 ---------------------------------------------- 写这篇资料主要是答应一位网友提供些信息给他参考写论文用。 也是我对于现在中国设计界的一些思考。 此外,小弟文笔不好,这篇文章又是第一稿未经修改的。语言不不通的地方请见谅。另外,小弟学识不深,一些举例引证的地方如有错漏请指正,并见谅。 每个阶段的设计师都有着一些属于自己群体的问题,都有着很大的思考空间去。 实际上这些人都是中国设计界的主力军。中国设计在未来能否真正的林立于世界与列强角逐,就要看各位努力了。 最后,感谢您读完这篇又臭又长的文章。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309]
#GUEST BOOK#
[13]
#瓜肥#
[133]
#水池#
[126]
#集物册#
[20]
#汉字字型研究相关#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