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
http://www.chancezoo.net/HZ/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htm
(这次张老师的新文章观点很有意思,推荐所有对汉字发展有兴趣的朋友到张老师的站点看看,
我们现在总把语言和文字合并在一起,叫语言文字。据说语言文字学是由西方引入的,所有论述这门科学的书,都少不了这句话:“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这个命题确确实实来自西方。但它绝对是错误的,误导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和学术研究一个多世纪,得出一些不正确的结论,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工作,直到目前还迷惑大多数人。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这一错误。
纠正“正统科学的错误”?谈何容易!不仅因为我是无名小卒,又不是学语言文字的,下面的论述可能含有常识性的错误,经不起行家的批驳。不过我听说,历史上常常是,外行因少束缚,故能冲破原有的蕃篱,希望行家能耐心地看完我的辩解,看看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符合事实。
大家都承认这个事实:最早的文字学是2000年前中国的“小学”,而语言学则起源于西方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且只有200年历史。如果说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诞生的,豈不是说儿孙比它的祖宗生得早?因为除了汉字,所有文字都是短命的,来不及发展文字学。现行的字母文字,不唯历史短,其字形只有几十个字母,也研究不出大名堂。他们的屈折语,词法变化繁杂,但这复杂性已属于语法范畴了。当时还没有录音机,研究语法的材料只能是文字,把文字当作语言记录,误认为文字是第二性的。这在他们那里,还有几分真实,但不适于所有情况,没有普遍性,是错误的。
实际上,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首先不是为了记录语言的。那只是研究拼音文字的西方学者的错误结论。那么,文字是干什么的?我认为,文字是记录事情的,是帮助思考的工具,因此它首先必须能够表义,不追求表音。由此可以推断:汉字不唯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也是现代世界上唯一的真正的文字。
大家都承认文字有形、音、义三个属性。考察此三性的作用,字形显然居第一位,没有字形,字就不存在了;字义居第二位,没有字义,字不达意,起不了作用,不是乱涂,就是死字、错字。至于字音就没有这样重要了。我们总有一些字,不知道读音,但照用不误,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也读得懂别人用该字的意思。有些字,特别是中国汉字,即使表示同一意义,不同人有不同读音。我没有在学校里正规地系统的学过数学,好像各种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也没有一定的读音,或者不在乎一定的读法。就是现在发电子邮件天天用的ASCII字符“@”,大部分人叫作“猴头”,有人读作“A圈”,“A甩”。有些人因为它们没有标准读音,不承认它是文字,似乎不对吧?!
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和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是先会说话,再学写字的。无论是学习或创造一个字之前,一般都先在脑子里有了它的读音和含义。但也有例外,特别在人类文明发展后,更常常为了思维的需要而创造一个字,即它是先有确定的意义,以后才赋予读音,如一些化学元素,有些甚至尚无确定的音,如数学符号。所以我推论:人类决不是单纯为了记录语言才创造和使用文字的,实际上古今中外也很少有单纯为了记录语言而使用文字的。当然,这里说的的语言是指狭义的口语,如果是广义的语言,则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即所谓书面语言。如果文字仅仅是,或者主要是为了记录口语的,在过去没有录音机时,不得不使用文字。现在已有录音机了,而且用它记录口语不会失真,远比文字好,但我们还是离不开、还更多的使用文字,甚至已录好的语音,还要把它转化为文字。为什么?并不是文字比录音简单方便,而是因为,记录口语是为了后续的思维处理,而这种处理只能使用文字。现在用电脑处理的电子文件,它应该属于文字一类,至少目前,电脑还不善于处理录音的模拟信号。
什么才是思维和思维处理?这可能难以准确界定。我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演绎推理:事物之间互有制约关系,时间上有因果关系。由当前条件推测结果,由已知结果返求原因,或者证实事物间的正负反馈关系,形成种种关系链。
二、分析综合:世上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物,深入比较总可鉴别其相异处;同样,任一集合又总有一定的共性。
三、检索编辑:查找已有知识,形成新的系统观念。
以上每一次思维过程,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在没有文字的时期,这只能靠个人记忆,历史资料也只能靠口传,最多利用诗歌口诀提高记忆量。计算机只使用内存,作用有限,即使现在内存已可达几G,也只是一个大计算器。电源一关,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有静态存贮器,则机器一坏,也没有东西了。所以必须有海量的外存,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文字就是人脑的外存,个人虽死,智慧长存,才使文明发展不中断,所以文字的出现成为文明的标志。
另一方面,以上每一思维都会产生新概念。分析认识新事物,综合得到新类别,关系链内出现的中间环节,提取共性形成的抽象概念,都要给以命名。如果命名不是在开会讨论中而是个人写文章时发生,就可能先创造新字新词而后来才定读音,这就是说,文字要反过来作用于语言了。
所以,文字不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更不仅仅用来记录语言。实际上从文字出现开始,很少有用它来记录语言的情况。您写信写书写文章,都是给别人看的,写演讲稿是给自已看的。您都还没有说过这番话,先形成文字,事后可能照着说,也可能根本不说,这能叫作记录语言吗?同样,别人写的也不是记录言语。最忠实的专业记录员记录的演讲、司法机关的笔录,恐怕也只能记其意而不能记其言。至于古代中文书籍的字句,本来就不是口语。如果古人是按文言交谈,即使汉字的不同音节远超过一千五百种,而且人人吐音正确,可能也会常常听不懂。
下面两个事实,也可说明文字不是记录语言,而是为了提升思维的效能。第一,一生处于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也使用文字。其次,无论如何,总有一些文字,不能用口语复述,反过来,即使像汉字那样不善于记录口语的,最多略加约定,就可以记录任何汉语方言。文字的内容和作用都超过口语,怎么会只是记录口语呢?